华人移民在新加坡挥洒青春灿烂的十年(3)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编辑:Kachina时间:2010-01-12 16:11浏览次数:

  越来越关心新加坡新闻

  来自四川的张果说:“我越来越关心本地新闻,包括八卦新闻。生活习惯也本地化,比如早上喝kopi o,中午顶着大太阳吃肉骨茶,晚上会三五成群地吃个煮炒。”他开玩笑说,他出去旅游时外面的人会把他当成是本土新加坡人。

  说到与本地人的相处,张果认为,朋友间性格吻合的重要性远远大过国籍差异。中国汶川大地震时,本地同事都为他担忧,让他感动。

  杨叶也对本地朋友赞誉有加:“我的几位良师益友是新加坡人,他们没有我们思维中的包袱,没有我们的定式,为人不势利,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种执著。”

  陈杰说:“新加坡有一流的生活条件。这东西方的十字路口也提供机会,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我还会在这里奋斗。”

  最近的“张元元事件”引发关于新移民的话题,部分受访者表示对这事件不是特别关注,因为个人的选择不见得等同于群体的大趋势。

  关于如何看待离开新加坡的话题,来自上海的聂蕾蕾说:“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最黄金的10年都在这里度过,但老实说我还是很难回答是否真正融入新加坡社会的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虽然18岁之前生活在上海,恐怕现在也很难说能融入上海社会。正因如此,就更要多走走不同地方,才能发现哪里有我无法割舍的东西。”

  离开不等于就断了联系

  杨叶则很理智地提出:“我觉得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积极的现实想法。我们关心中国,也关心新加坡周围,关心国际。”他认为,留下或离开,同身份感情无关,都是有一定现实理由的个人选择,社会应视作正常。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冯祥是个将要离开新加坡的例子,他在金融行业,准备跳槽去香港的一个精品投行Fortman Cline Capital Markets。他告诉记者:“老实说,我很喜欢新加坡,她是我第二个家。我对新加坡的熟悉程度超过对中国的熟悉程度,在本地和新加坡人交流反而比和中国人交流更容易。但从事业的发展来考虑,香港的新公司能给我发挥空间和平台。”

  他也强调:“可是我以后真的也会考虑回来。离开并不说明和新加坡的联系就断了。我在上海时常去新加坡人扎堆的酒吧玩,有种熟悉的感觉。以后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看到和这里有关的事物,我都会觉得亲切。”

  对于新加坡这个在自己的黄金岁月中刻下深刻痕迹的国度,他们有种真诚的感恩。这次10年聚会的组织者之一焦阳有这么一段总结:“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幸运,新加坡教育部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觉得政府很有远见,这个项目为新加坡引进新鲜血液,又加强中新两国的纽带。我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为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