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在新加坡挥洒青春灿烂的十年(2)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编辑:Kachina时间:2010-01-12 16:11浏览次数:

  大多留在新加坡成家立业

  这次10年聚会,筹委会制作了一本纪念小册子,统计这123个人现在的生存状态。从这份同学录中看出,绝大多数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几乎全部都是永久居民或公民,而且超过六成的人已在本地成家。

  他们刚进大学选择专业时,受奖学金限制而全部进入理工科,但目前他们从事的职业,跨度相当大,并非想当然的全是工程或信息产业。如来自上海的徐来,看起来是时髦的都会丽人,让人无法联想到她名片上的职位——“Geophysicist”(地质物理工程师)。她说,自己毕业于电脑工程系,但更喜欢现在这份工作。

  他们之中有很多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向,如金融、物流等行业,就毫不犹豫边工作边重新读书,成功地完成职业转换。

  从同学录里的统计数据来看,排名第一的行业是收入颇丰的银行及金融业,占22.8%。他们有些在本科完全没有金融背景的情况下,工作后顺利考到CFA(注册金融分析师)等证书。排第二和第三的是IT业(13.8%)和电子行业(5.7%)。其余的行业跨度也很广,涵盖航空、咨询、教育、物流、自然资源、传媒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不少人选择继续进修或进入学术领域,这部分约占13.8%。

  从职业性质来看,排名比较靠前的是工程师(14.6%)、会计/银行(10.6%)、咨询顾问(10.6%)和销售(8.9%)。

  显然,本科专业对他们后来的发展道路来说,是历练而非束缚,本地社会环境也让他们较容易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杨叶说,“我们的成长过程是自觉地走向自主、独立,受到的外界压力比较少,对于人生的规划相比中国的同龄人要自在一些。”

  杨叶是非常另类的例子:他的本科是机械工程,做过IT业,创过业,然后读生物学博士,后来从事金融。“我很难想象能在别的地方有这样的自由度。”他补充说,“是新加坡社会的环境因素起了作用。”

  留下或离开同感情无关

  这群SM2奖学金得主,当年来到这里时是懵懂的少男少女,10年后,对于“假如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来新加坡吗”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给出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新加坡社会有独到之处,有相对公平的环境,给每个人提供机会,并且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个性的发展。

  杨叶说:“新加坡政府给我们奖学金,是要让我们有个稳定开始,参与社会的更新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掠夺性的淘金心态来这里生活。”

  由于10年前是作为一个集体来到这里,这批政府奖学金得主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强,之后在本地的生活也比较顺利。他们心态平和低调,很少认为自己是“新移民”,也觉得融入本地社会是自然而然的事,生活习惯和本地人也很接近。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