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移民谈融入:真正的融入是下一代(2)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编辑:Kachina时间:2010-01-12 16:32浏览次数:

    说好英语,未必真能融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了,新移民应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多和受英语教育的专业人士接触,这样便有助于融入新加坡社会。去年《联合早报》就刊登过一篇某位常住上海的新加坡人发表的有关对新移民的种种忧虑,其中也提到这一点。对此,我不禁要问,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便真地能融入本地社会吗?

  君不见,在北美、欧洲乃至新加坡的中国人,无论他们的英语有多流利、也无论他们旅居当地多少年,其中绝大多数人的社交活动都始终走不出“唐人街”、“同乡圈”或“同胞圈”。别说打入上流社会,就是市井百姓中相互来往的朋友也少之又少。他们可能会邀请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或新加坡人来家做客,热闹一番,但那都只是出于社交需要、客套或答谢帮助而已。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这种交往常常因“来而不往”而不能长久。因此,真正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还是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聚会,因为只有在此时,他们才能真正地释放自己,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情系。

  或许正因如此,新加坡才有了华源会、九龙会、天津会、天府同乡会等各种按地域划分的新移民组织,更不用说本地老移民原有的各种宗乡会馆多如牛毛。即便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人们还都因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而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又焉能奢望受“共产”或东方儒家思想教育的中国新移民,同受“资本”或西方基督教思想熏陶的新加坡老移民完全融合在一起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朋友,他的经历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八年前就已逾不惑之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从神州移民香港,后又从香港负笈英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英国他娶一新加坡同学为妻,后于九十年代初移民新加坡。他现任德国某跨国公司亚太区总经理。由于受英式教育,无论是语言、专业,还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他都可以说是最能够、最有资格且最容易融入新加坡社会的中国人。但是,他每年春节都邀请一帮要好的新移民到府上烧烤聚会,并坦言,在新加坡生活这么多年,融入本地社会仍是遥遥无期;最令他开心的时候,还是和我们这些同胞们一起聊天的时候。

  真正的融入,只能冀望于下一代

  当然,作为新移民,我们应该尽量“走出自己的社群”,同老移民打成一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改变自己,甚至原有说话的口音,就像新传媒某主持人改说一口地道的新加坡话那样,连本地人都对之嗤之以鼻;同样地,我们不要太肤浅,奢望自己在所谓的“平均10年”内,乃至有生之年完全融入本地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的心中,似乎还有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只有当我们完全接受了本土文化,只有当我们不再因语言而被挡在公司高层之外,远离上流社会的时候;而且也只有当我们由衷地希望新加坡在世界体坛上打赢中国的时候,我们这些新移民才算真正地融入了新加坡社会。去年中国奥运会,我的两个孩子为新加坡队加油喝彩的卖力表现,告诉我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他们在本地出生,血管里流淌着新加坡热血。他们将在我们告别这个世界之后,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续,为我们融入新加坡的努力画上圆满的句号。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