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移民融入生活要主动 要融入必须全心投

文章来源:互联网编辑:Kachina时间:2009-12-30 17:23浏览次数: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吃得了咸鱼必须抵得住渴,針无两头利。新加坡新移民要融入环境必须全心投入,义无反顾。主动、自发性地与人交往,不能一味处在期待与被动的状态。移民要融入社群,自己先要做好,互相尊重,主动了解、认识、体谅、容纳不同的信仰习俗,一切顺其自然,磨合共生。天宽地大,四海之内要成为兄弟,靠的是一片丹心。

    对新移民的涌入,他们能否“融入”本地社群,是个民生课题。新加坡有一句俚语:哪里凉,哪里坐。良禽择木而栖,自然界的生物也懂得这个道理。

    华人父辈安本分,知天命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便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华人的父辈从中国南来,带着简单的行装,赤手空拳闯天下。他们为的是谋生、立足,挣钱养家糊口,想法很单纯,目标很明确。当时作为新移民的他们,有本身从中国带耒的文化,乡音、生活习俗和对故乡的思念。但是,他们对南洋这片陌生的土地,有坚定的信念,很清楚的告诉自己,既然远渡重洋到此落脚,就得克勤克俭的建立基业,与本地的原住民,一同落地生根,决心与他族人士共患难,同甘苦。

  大家都明白,要融入社群,自己先要做好,互相尊重,主动了解、认识、体谅、容纳不同的信仰习俗,一切顺其自然,磨合共生。天宽地大,四海之内要成为兄弟,靠的是一片丹心。当时,所谓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说连问题都不是。他们专注如何与天抗争,开山劈地,创大基,立大业,或刻苦寻职谋生。活着,才重要,活得更好,才是本事。

  相比之下,这一代的新移民,对不能融入本土文化和个别差异令许多人难受。有没有反思,跟我们上一代父祖辈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上,是否差太远?到底这一代的新移民欠缺了什么?是自我意识太強,还是不夠积极 ?有得选择我们当然要争取最好的,没得选择就得自我调整,安本份,知天命。路是人走出耒的,没有谁负谁。

    海外归来新加坡人也多会反省

    其实不只新加坡,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明白,人才是昂贵的,精英分子被各方大企业大机构竞相挖掘争取,这群人都成了移民新贵,因其专业,身份优越。

    整个世界所有条件优越的精英分子,就像乒乓球样弹来弹去,哪儿付出好件条就投身哪个区域。这己成现代趋势和潮流,新加坡同样流失不少人才在国外。其中在中国大陆,就有不少新加坡人才在那执业、工作,而他们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法律程序、语文交流、人事关系,甚至小道门路,都同样有很多的因惑和疑虑。

    凡是新移民都发觉,原来很多东西要学习、要适应,甚至要重新开始,很多在国内理所當然的事情去到国外变得不可思议。尤其是语言沟通问题,到了中国,才发觉自己的华文华语真的有夠烂,恍然大悟原来单靠英文英语是不夠走天下,也终于明白新加坡政府为何坚持实行双语政策,提倡双语精英。

    人总得吃亏才会学乖,所以一些新加坡人从海外归来,都反省自己的不足,多了一份谦卑。

    只身到异地打拼,不管身价如何都会面对文化差异的不习惯、不舒服。你看人如此,人看你也如是。放开胸襟,摒弃主观的“以为”和“必然性”,全心投入一个新的社会族群,包容不同的习俗文化,带着学习与尝试新生活新环境的姿态去接纳异己,没有什么会难倒地球人的。

    离乡别井,心绪苦愁可以理解,但事前的准备功夫和心理建设早该做好。不管是在异国谋生或打算在那里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必须有一份承担,有一份咬紧牙关撑下去的忍耐和勇气。

    度过关键期,海阔天空。正如小时候父母常管教孩子,到别人家作客要守规矩,守的——正是别人的规矩。人才有的是身价,总不会吃亏,而且可供选择的路很多。世界很大,都宠爱着这群天之骄子,机会多,但一旦立下决定,就得心甘命抵。吃得了咸鱼必须抵得住渴,針无两头利。要融入环境必须全心投入,义无反顾。主动、自发性地与人交往,不能一味处在期待与被动的状态。

    作者是退休人士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