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资政真心对话新移民 谈移民融
新加坡有什么吸引力,让一批批新移民到此落地生根?昨天和李光耀资政真心对话的新移民,都异口同声把它归纳为:机会平等的求学与就业环境、公正的法律及良好的治安,使他们能在这里白手起家,接受优质教育。他们都感谢李资政领导新加坡建立这样的制度,是这样的制度给了他们前进的机会。
听了多名新移民分享机遇,李资政表示:“新加坡要继续繁荣进步,一定要按这原则才可以成功。如果靠裙带主义就完蛋了。因为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而邻国天然资源很丰富,所以一定要有所区别。区别在哪里?制度。新加坡采取的是人人平等的制度。”
▲林爽
来自四川的林爽(20岁)刚取得‘A'水准成绩,现在为升大学的选择感到迷惑。她身旁许多来新念书的中国朋友都把新加坡视为跳板,把美国当成最理想的国家,希望赶紧离开这里到西方去,她却舍不得新加坡。
林爽昨天向李资政坦白她的烦恼。李资政也坦白:“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他认为这些优秀生应有自由做出选择。或许有人去了美国几年后,会发现那终究不是华人为主的社会、不是华人天堂,还是会回来。
林爽接受访问时说,她在新加坡生活4年,能说“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却还是无法完全融入本地生活。她举例,本地学生大多不关心时事,要找到谈得来的朋友并不容易。
凭着‘A’水准的优异成绩,林爽已经被数所英国与香港大学录取了,但她心中仍挣扎着,因为新加坡所提供的发展条件也很好。她说:“即便我真的出了国,也会选择回到新加坡。这是我熟悉的地方,有我的回忆、朋友还有海南鸡饭。”
▲张润芝
41岁的张润芝1990年随前夫从上海来到新加坡住在丹戎巴葛一座组屋单位。
她原是家庭主妇,后来开始卖内衣,接着沿家挨户卖吸尘机。今天她已经是两家公司的董事经理。她说,这么多年来她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但觉得新加坡还是生活素质最好的地方。李资政幽默回应:“电视台应该访问你,因为新加坡土生土长的人,没有那样的看法。他们认为新加坡不够好。”
张润芝过后告诉记者,她近20年前来到新加坡时,没有被本地人排斥,许多人还很照顾她。现在当她回到丹戎巴葛,一些摊贩还会记得她,问候她。
对她来说,中国像她的父母,而新加坡就像她的“老公”,两个地方都一样好。不过,她的心还是偏向一边的。她说:“我告诉过孩子,如果有一天我在异地遇到任何意外,一定要把我埋在新加坡。”
▲丁娜
24岁的丁娜八年前一个人来新加坡念书。她是家中独子,父母希望她获得最好的教育,但也担心她在外留学是否安全。
她昨天在讲座上指出新加坡公平公正和安全的社会条件,使她多年来在此学习深深受惠。她说:“在新加坡不需要攀关系,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实现梦想,这是我最感激的一件事。”
她完成了新加坡理工学院电子机械工程课程后,目前半工读修读学位。她目前在半导体公司的工作是通过朋友介绍,再凭自己实力通过面试而被录取。
她受访时说,虽然不排除完成大学课程后会离开新加坡四处看看,但新加坡无疑是个很好的居住选择。“我很多朋友离开后还是会回来。有一个朋友去美国念书,三个月后便回来。因为美国社会容许携带枪械,令人感到不安全。”
▲郑琬文
高龄92的郑琬文来自吉隆坡,6年前——86岁时移民新加坡。
他告诉李资政和观众:“我五个孩子拥有不同国籍,只有一个是新加坡人。而我到过许多国家,最后却在86岁那年选择移民新加坡。因为这里有很好的保安。我年纪大了,在马来西亚被抢了好几次,很没有安全感。到了晚年,要找个能安心居住的地方。”
他接受本报访问时透露,五名子女分别拥有不同国籍:新、加、美、澳。长子是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 Special Investments)总裁郑国枰博士。他认为新加坡除了治安好,国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反观马国是优惠土著,以致五名子女在六七十年代缺乏平等受教育机会,须到欧美、澳洲求学。
▲俞建宏
国立大学电脑系一年级学生俞建宏(22岁)觉得新加坡是个特别的地方,只要努力,没有达不到的梦想。
来自福建的俞建宏11年前跟随父母到此。他昨天特别向李资政表达谢意。他说:“我父母是蓝领工人,没什么学历。当年来新加坡时,他们对我和哥哥的学业前景并不乐观。但新加坡是个特别的地方,我在10年内赶上了我同学成为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政府一视同仁,新移民的孩子和本地学生有同等机会。”
俞建宏还说,他们一家四口当年住在马西岭一房式组屋,现在已经提升到五房式。另外,他父亲也靠自己努力,从工厂员工成为企业家,在三年前开设了精密工程公司。这样的变化,是他们以前不敢奢望的。
资政后来问他是否曾在福建学英语,俞建宏幽默地说没有,但他在新加坡的‘A’水准GP成绩是B,现在英语对他来说是“no problem”(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