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侨的地方的就有中文教育
新西兰惠灵顿新华人联谊会会长宋琦一直有个困扰,出生于新西兰的两个儿子各科优秀,中文成绩则差强人意。“我在家里逼着孩子必须说中文,每个星期去中文学校补习,但不见效果。”宋琦告诉记者。
类似这样的问题,正在西安参加“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武术冬令营”的孩子们大多遭遇过。
海外华人家长对待教育子女方面有着共同的心理,希望孩子留住中国文化的根。一方面是来自父母的殷殷期许,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的撞击,由此产生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弟“被中文”现象恰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三代移民,印尼雅加达卫理学校校长吴逸苹致力于中文教育10余载,她说,吴家四代人的中文教育仿佛一部小小的华人史:祖父母这一代,心怀祖籍国;父母这一代对中国的感情已有分别,但仍然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自己这一代还能讲中文,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到孩子这一代,中文已难以为继。
在吴逸苹供职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年级均开设有中文课,听、说、读、写俱全,并记入总成绩。她最引以为荣的是,2010年,该校有学生在中国“汉语桥”大赛获个人二等奖;2008年至今,该校毕业生前往中国内地留学达10%,涉及工程、贸易、电子、中医等领域。
当“黄皮白心”、“夹缝中的人”、“中文盲”、“边缘化”此类字眼频繁见诸于媒体的同时,也有专家欣喜地指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