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本地社会是长期的任务 新移民必须自觉地融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编辑:Jonh时间:2009-12-30 17:23浏览次数:

《联合早报》言论版7月16日刊登的刘学敏的文章《他们vs我们:从本土意识的兴起看新移民现象》,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即新移民必须自觉地融入本地社会。  笔者是本地永久居民,在新加坡生活多年。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本地人对新移民的抱怨。而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努力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一些弱势民众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以宽阔的胸怀,呼吁新加坡人接纳新移民。  刘先生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抱怨,但同时也指出了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问题。  虽然文章发表后遭到很多新移民投书报章进行反弹,但笔者认为,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新移民不能因为新加坡政府努力说服社会接纳新移民,努力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而否认这个问题(issue)对新移民来说并不存在。应自觉地弥补差距  让我举出个例子说明。  不久前,我出席本地某会馆举行的一个讲座,主持人是一名来自中国的新公民。在讲座的提问时段,这位主持人要求提问者提“正面”的问题。我在新加坡出席无数的论坛和讲座,从来没有见过有主持人要求提问者问“正面”的问题。  我想,这位来自中国的新公民,很可能将中国的一些习惯带到了新加坡。实际上这还是中国以前的习惯,因为中国现在的论坛提问,相信也不会有所谓的“正面问题”的要求。  如何摆脱在中国时的旧习惯,融入新加坡这个新的社会环境,相信就是这位新移民所面对的一个内在的问题。
正如刘学敏文中引述李显龙总理5月6日在接受汤姆森-路透集团主办的对话会中指出的:“我们在接受外国人移民到新加坡的同时,也必须努力让这些新移民同化和融入到新加坡的社会,让他们逐渐接受新加坡人的价值观和态度。”
  这种新移民和新加坡人价值观和态度的之间的差距,正是新移民应该自觉去弥补的。  刘学敏文章发表后,很多新移民投书报端,有的还加以抨击,与此同时,本地人的文章好像还没看到。这似乎说明了本地人士更容易接纳多元的看法和言论,而新移民却对别人的看法耿耿于怀。这同样说明了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是个艰巨的任务。  有篇反驳刘学敏兄的文章写道:“刘学敏文中所提到的必然会带来排外情绪的‘本土意识’,其实更像前一时期在宝岛曾经高涨的所谓‘台湾本土意识’之类的。而在这类型的‘本土意识’下,台湾人也同样被分成了‘我们’和‘他们’(外省人)。”   其实刘学敏的文章已清楚地指出,解决社会融合这个问题需要新老移民来共同努力解决。而台湾族群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统独问题。因此,这位新移民作者用例是不恰当的,不只是逻辑混乱,同样也彰显了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任务何其艰巨。本地社会不回避融合问题  新加坡是个开放的社会,对于新移民的到来采取海纳百川的态度,对于新移民融入社会的问题,也从不回避。  除了领袖们一再呼吁人们接纳新移民外,很多社区领袖和国会议员,也在基层努力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笔者曾经就遇到过一位国会议员访问选民时路过我家,这位议员显然听出我是来自中国,她对我说“请多多参加社区活动”。可见新加坡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是多么的念兹在兹。  但是,新加坡人既有此胸怀,作为新移民本身却也应该自觉努力地去融入社会,而不能一味要求本地社会接纳自己,对本地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声音加以抗拒。  李显龙总理本月17日在出席“创业行动社群”所主办的“蓝天大会”时表示,新加坡欢迎外国人才到新加坡来创业,拓展他们的生意,壮大后把根留在新加坡。“这样一来,本地的企业家也会受惠,因为本地企业家将提前接受国际竞争,就会有更多的准备来拥抱世界。”(新加坡政府网站)
李总理的高瞻远瞩,以及新加坡人的胸怀,对新移民来说,无疑也是一种鞭策。
  新加坡人欢迎竞争,同时也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但作为新移民也必须自觉地迎接这样的竞争。新移民到新加坡,显然也面临着竞争。但笔者要指出的是,迎接竞争的前提,是你须要融入这个社会,而融入社会的前提恰恰是你必须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问题(issue)。  刘学敏的文章正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因此,新移民大可不必激烈反弹,而应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及闻过则喜的态度,仔细倾听。  事实上,融入本地社会对新移民来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非加入新加坡国籍就能完成,这个任务甚至须要交棒到下一代。但作为新移民本身,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对于在新加坡定居有些年份的新移民,不但会面对本地优良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才的竞争,事实上也必将遭到新来的新移民的竞争。因此先来一步的新移民尽快融入本地社会,未来可以协助后来的新移民融入社会,而自己也能获得较多的竞争优势。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亲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也致力打造成企业家的枢纽。因此作为新移民,自觉地尽快融入本地社会,对自己的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jack)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