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加坡基础教育的不同
教师身份与社会认同不同
新加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专业性较强,门槛很高,实施国家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收入颇丰,不同学段的教师收入没有质性差异。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教师是社会中最有信任度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刚性的而且是权威的,家长对此评价有较高的认同感。我国教师不是国家公务员,专业性要求较强,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弱化了教师的专业要求,教师门槛不高,实施的是地方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收入不高,各地也是极不平衡,不同学段更是差异显著,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与法律规定的收入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样的局面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进程。
教育制度与教育目标落实不同
新加坡基础教育制度强调的是差异教育,其实质是因材施教。而实际落实中,不带半点浮夸与水分,实实在在地搞分流教育。我们也承认差异,倡导因材施教,但我们的做法中找不到有效的真实的因材施教,在家长盲目否定差异的呼声下,主抓的就是同质的共性教育,教育专家无奈地在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很少取得实质效果。我们两国小学都是6年教育,但新加坡在五年级就实施了分流课程,而我们坚持的就是共同课程。新加坡初中教育是4年—5年,入学实施的是考试录取制度,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与课程难度迥异,接受快的学生4年毕业,慢者也可以5年毕业。我国则不同,初中有3年的,也有4年的,读书时间长短不是根据接受程度,而是不同地区的学制选择,仍然是大一统的理念。高中教育与我国比较,也有很大差异,学制是2—3年,但也有从工艺学院考入理工学院再进入大学的,其高中的时间相当于5年,因此在新加坡接受最快的学生读完大学本科教育仅用15年,而落后者需要20年。我国学制弹性小,读完大学本科教育基本都是16年。新加坡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也强调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新加坡落实的较有实效,我们国家落实的有些偏颇。
课程设置与评价不同
新加坡的课程设置多元化,既有普通课程、分流课程,还有快捷课程,更有开展精英教育的特别课程与综合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学生的需求,课程评价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完美结合。语言学习体现人文关怀,实施双语教学,英语是第一语言,每个学生还要学习自己的母语,华人要学汉语,马来西亚人要学马来语,印度人要学泰米尔语,一个4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体现了对不同种族的尊重。我国实施新课改以来,课程设置与评价有了质的飞跃,不同区域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但就一个地区,一个学校而言,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评价虽有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但仍然不够完美,质性评价缺少信度,量化评价过于细化。语言学习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得很好,但在广大的汉族区域里,开展的外语教学实效性差,注重语法,忽视口语教学,弱化了语言基本的交流功能。
学生评价与压力不同
新加坡的学生评价是多元的、全面的、客观的,质性评价多于量化评价,每个学生从小就承受层层评价,层层分流的压力,总体感觉压力比我们国家的学生还大,但新加坡学生承受的是综合压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中找到自信,压力虽大,但是却充满刺激与挑战,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充满乐趣,这应该就是新加坡教育给每个孩子成长的体验吧。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评价也呈现了多元化,但质性评价缺少信任度,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实施分流教育,不进行分流评价,这样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很有益处,这符合世界教育主流思想。学生承受的压力单一,主要是来自学业压力,其原因是就业压力下移造成的。由于压力单一,学生的感觉很枯燥,很寂寞,很无聊,影响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因此,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如同龄的新加坡孩子,但学业基础却远比他们好。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不同
新加坡是东西方文化的交会地,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的国家之一,其道德教育传承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倡导: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道德教育的感召下,实施全面的法制教育,学生从小就学会守规矩,懂秩序,才形成了今天的新加坡国家的有序与整洁,这样的社会秩序与环境成为新加坡旅游的亮丽景观。我们国家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由于几次文化的洗劫,儒家思想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在弱化,德育效果每况愈下,加上法制的不健全,法制教育效果更不理想,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总之,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与之比较,就是要找准我们的差距,发挥我们的优势,竭尽全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