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求贤不遗余力 新移民子弟与公民同等受
我家老大老二读小学时,成绩都很好。每学年底成绩表发放后,两个孩子就会问妈妈:“我们是不是公民?”
那时我没有上班,没法申请做公民,所以孩子们每年都很失望地说,老师让其他同学拿去奖学金了,而我则鼓励她们说,妈妈给她们发放同样价值的打赏吧。孩子会很无奈地答应。
上自主中学的时候,她俩的成绩本可以得到减免学费的,但也因为居民身份,没有优惠。
新加坡政府鼓励新移民定居后,尽快投入经济队伍。成为公民的话,除了组屋贷款、医疗、政府花红回扣以外,最大受惠还是孩子的教育。政府每年发放一笔钱进孩子的教育户头,可让孩童参加课外强化活动,减低家长负担,孩子受益不浅。
孩童的表现好,不论是否公民,都可以被提拔。新加坡政府对移民和子弟,既宽容且接纳,是使新移民感到最贴心的。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无论学生是居民、公民,都可以上网填报申请各种各类的奖学金。居民在21岁成年,申请归化公民,日后一切权利与土生公民无异。
不久前,新*科研(A*Star)及经济发展局前主席杨烈国表示,新*科研的奖学金得主,75%是住在组屋的孩子。他表示,穷人家的孩子“更加饥渴”,也更有生存毅力。
笔者想,在众多新*科研的奖学金得主中,不知新移民后代占多少。
以前在香港,据知1997年之前的条例是,公务员子弟留学英、澳等地,都有丰厚的津贴,申请者不必靠成绩来厘定,学成归港者自然身价十倍。我觉得,香港那是公务人员的福利,与新加坡的精英选拔制度有分别。
在新加坡,笔者周围的同事友人里,不少是外地来的移民。他们落户后,首要事件便是办好孩子读书的问题,众多新移民妈妈还放弃本身的工作,在家教导儿女。
大部分新移民对买私人屋及买车的欲望并非首要,宁愿把钱用在孩子身上,让儿女学国际象棋、游泳、音乐、舞蹈、骑马等等。一般新移民的共同心态是:既然离开了原本的国土,便得破釜沉舟,让儿女在新加坡的竞争平台上找个突破,吐气扬眉。
在新加坡,不但是十八九岁、刚毕业的高中生有机会投考政府奖学金,有意投身公共服务的大学生,在本地或海外大学就读期间,仍可投考政府奖学金。
总的说,新加坡政府积极求才,为未来社会建设培育新晋、不遗余力。由于我的孩子是受惠者,站在新移民的立场,我更是感激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一视同仁的做法。
·作者在本地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