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移民谈融入:真正的融入是下一代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编辑:Kachina时间:2010-01-12 16:32浏览次数: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0日刊发署名文章说,作为新加坡的新移民,我们应该尽量“走出自己的社群”,同老移民打成一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改变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心中,似乎还有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真正的融入,只能冀望于下一代,他们在本地出生,血管里流淌着新加坡热血。他们将在我们告别这个世界之后,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续,为我们融入新加坡的努力画上圆满的句号。

  文章摘录如下:

  随着新移民的不断涌入,“融入新加坡”正成为当下越来越多人喜爱的口头禅。政府讲融入、学者讲融入、新移民自己也在讲融入。然而融入岂是易事?关键是:融入的标准是什么?

  文化不同,何谈融入?

  我从北京移民新加坡近20年,但至今仍未有已融入本地社群的感觉。究其原因,无外乎文化背景使然。当一个人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如果他已被深深打上原有文化的烙印,要他接受另一种文化就有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我所住的政府组屋楼上有这样一位本地长者。因子女不在身边,他每天以喂养流浪猫狗为己任,怡然自得。老先生受英文教育,每次见到我都热情寒暄。这样的经历相信对很多新移民都不陌生,更不用说每日在公司打工的新移民,凡是能够在一个公司呆上几年的,都应该说是人际关系不错的入乡随俗者。但这能说明他们已融入新加坡社会了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上面提到的场景,充其量只能说是“和谐相处”,根本谈不上“合二为一”。新移民要想融入本地社群,必须脱胎换骨,摒弃原有文化,拥抱本地文化,让自己成为地道的新加坡人。不消说,这是痴人说梦。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本地讲华语的新移民大多来自神州,自小就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和新加坡人不同。由于存在决定意识,他们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定格。他们在母语环境中长大,即使英语水平达到八级,也无法同新加坡人相比,更遑论与新加坡人进行深入沟通。不要说价值观不同,单单英语中的笑话、典故、俚语、习惯用语以及Singlish中的特有用语等,就让新移民一头雾水,还怎能期待他们拿出自信,与对方深入交流。

  我有一个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后又攻读MBA的中国新移民朋友,去年带我参加其同学的家庭聚会。他的同学是清一色的新加坡人,不是银行总裁,就是大公司财务主管。大家寒暄之后入座用餐。席间,他的同学们有说有笑,非常投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所说的东西,我们插不上嘴,更不知道他们何以不时开怀大笑。只是在发觉我好像被冷落时,才有其中一位女士出于礼貌和我这个北京人搭讪两句,说她出差去过北京云云。那一晚,我过得非常难受。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