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
从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房价则上升了近10倍,并且在1997年到达顶点后,泡沫开始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香港楼价已下跌70%左右,导致大量负资产——持有物业的市场价值已经跌至按揭金额以下——人士产生,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1997-98年金融风暴的“尾巴”在香港掠过,威力无比。由于香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内部成本和价格结构无可避免地向下调整,造成不少痛楚,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本地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上升等。尽管香港经济基本因素维持稳健,但上述形势正为炒家营造了发动攻击的有利条件。1998年夏天,香港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果然受到严重的投机冲击,金融体系的健全受到威胁。到1998年8月,特区政府毅然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进行了一场具争议性的干预行动,击退了炒家。在这次入市行动中,特区政府购入以当时市值计约150亿美元的香港股票。到1999年9月,该批股票值已升值至260亿美元,也保住了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但是,香港投资者却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户均损失达到250万元港币。许多家庭因此破产,万劫不复。
1997-98年金融风暴袭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下,经济架构及社会现状出现实质改变,知识经济使以往的商业模式新陈代谢大大加速,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投资及职位越来越不受保障,贫富悬殊、社会分化、工作及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亦令他们感到不安。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认为,令香港人之中出现大量物业富翁和其后出现数以十万计的负资产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化所致。
这些年,笔者跟各个层面的香港人打交道,他们中一部分人似乎仍然未能从资产爆破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并产生了一种非常负面的心理状态,香港评论家称之为“资产泡沫爆破症候群”,其特征是为当前的处境和问题,跟香港人接触发现,普遍都有一股子气,应该说是一股怨气,那就是需要寻找替罪羊。政府、公营机构、企业、银行、传媒、内地新移民,上海、新加坡与香港争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甚至邻近地区的崛起,都成为香港人埋怨的对象。1998年以后,香港人的自我形象愈来愈低落,社会气氛愈来愈意气用事,二者相互交织,逐渐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下去,香港社会的动力,会在内耗中消磨殆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不断上扬的地产改变了香港人的投资和消费习惯,有不少人倾其所有投资在房地产上。在城市化过程之中,政府不断建设新市镇的一系列政策(如公共设施完善等),直接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强。香港几十年来都享有增长,主要基于过去几代人的努力及坚定不移的信心,西方经济蓬勃及中国持续增长亦为这个区域增添动力,每次经历危机或金融风暴,香港社会所得的最大裨益是信心的建造。而这种信心又体验在房地产的兴旺之上。港府每年财政预算的30%左右来自土地拍卖,政府从地税和印花税上获得的收益经常在财政收入之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同时香港的大地产开发商又是上市公司,从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中政府又可间接得利。另外,曾经火爆了十几年的房地产不仅制造了像数家香港巨型家族企业财团,而且也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队伍。香港700万人口中,高峰时期,几乎有接近一成人在从事着房地产业从调研到建筑到销售等一系列工作。
不仅如此,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给房地产贷款,因此银行的赢利也和房地产有密切关系。香港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与危机前过度乐观的心理因素有关。在经济持续上升的年代,人们对于物业的信心会随着财富的储存而水涨船高,国际游资流入带动房地产升值,房地产升值使得人们信心倍增。其实,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资产价格不断暴涨,本来已蚕蚀香港的竞争力。香港要发挥它的金融优势,就必须让房地产价格降下来。
香港地产泡沫的形成与1990年代港英政府严控土地供应量密切相关。1990年代初,在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拉高土地需求的时候,港英政府并没有增加土地供应量。1995年以前,香港每年私人和政府盖的房子加起来不超过4.5万套,远低于市场需求。到1996年的时候,在香港要买房,还得先花150万港币买一个“买楼的号”。1997年,特区政府接管香港后,为了遏制涨得离谱的房价,高调推出“八万五计划”,即政府每年推出8.5万套政府补贴公屋,以不到市场价两成的价格出售给合资格人士。这年夏天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房价一泻千里。大伤元气的香港私人房地产业再遭遇大量政府补贴公屋的冲击,显得雪上加霜。香港2001年8月份的个人破产数超过了1997年全年的破产数。另外,以对房地产商贷款和为买楼人做按揭为主要业务的香港银行普遍出现了坏账。
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主要表现在:第一,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上涨和回落,往往以数十个月作为单位。因此,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希望看到调控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房地产市场这个庞然大物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第二,经济重心不能过分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必须多元化。
香港经济被房地产行业套牢,而且,几大家族垄断经营,完全扼住了香港经济的咽喉。李嘉诚等少数家族财团从事房地产垄断经营,在外资的推动之下,加速推动香港资产的泡沫化,使得香港的经济基础极其脆弱。第三,必须强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的6年中,香港的地产价格阴跌不止,但香港银行的贷款拖欠率仅有小幅增加。虽然出现了很多警告的声音,大量出现的负资产也并没有危及香港的金融系统。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得益于自由市场充分竞争一百多年之后,香港银行业形成的自身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香港市场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容易形成“房荒”。为了缓解这一局面,防止出现下一轮房地产泡沫,特区政府应该开发港九西部地区,推进与深圳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