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香港移民 > 香港资讯 > 地产 >

香港地产巨头如何过冬

文章来源:华商移民编辑:admin时间:2010-01-19 17:43浏览次数:

  在中国内地房地产业首次遇到全面意义上的周期性调整之际,香港先行者们的经验和教训,对处于诸种压力和选择的内地开发商而言,弥足珍贵。

  站在南朗山的香港海洋公园俯瞰整个港湾,嵌在山坳里的高层住宅就像是沐浴在不断铺陈过来的海浪里。时而烟雾聚拢下起小雨,时而云彩扯开阳光筛下,柔美而静谧。前一日“风球”(台风)过境时风高浪急的痕迹已经别无他寻。

    谁还能记起“风球”登陆带来联交所股票交易中断?香港这座港湾城市的经济也像上天赋予她的气候一样,狂风暴雨与风和日丽相互交织。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楼市更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起起落落,战后60 多年来,已经走过了7 个轮回。

  伴随转口贸易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头衔”黄袍加身,香港楼市就像是装了一级方程式赛车马达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攻克前期高点。这很容易给人以错觉,李嘉诚、郭德胜、李兆基和郑裕彤楼市四大家族的财富积累如此轻易,事实上,能在波诡云谲的香港楼市脱颖而出就已经是千劫万难。

  这其中,有长期看多香港楼市的坚定信念,有善于股票市场借势,也有面临行业变动节点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当然,也诚如长江实业执行董事赵国雄接受《地产》记者采访时所说,“没风险就没有业务,有危险的时候机会更大”。在行业的低潮期,四大家族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进取心,在扩大地盘的同时并扎紧篱笆,竭力把风险挡在门外。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方向的坚定把握,使得以四大为首的开发商在香港最紧要“拐点”之际,对市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了以“低吸”为主的策略

  香港居民置办家园的朴素愿望无疑是香港楼市长期发展的原动力。

  第一太平戴维斯董事胡建明曾经在新世界(600628,股吧)做过多年,他告诉《地产》记者:“在香港,基本上除山顶等少数富人区之外,其他很漂亮的私人住宅的旁边,就是政府租住给中低收入者的公屋。近在咫尺如同隔壁,这刺激着港人‘我要努力赚钱,赚够钱就可以搬到隔壁去’。”

  香港人的快节奏是出了名的,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在香港街头,伴随绿灯亮起,催促人过马路的鼓点般的响铃声更是压迫着行人,初来乍到的旅客可能会抗拒和厌烦。但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这当然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勤奋的香港人赚取的很大一部分钱,都将落入他们的口袋。

  全世界其他地区恐怕找不到如此热衷炒楼的群体了。中原地产豪宅部董事何兆棠告诉《地产》记者:“长期以来,港人在楼市的投资要占到整个投资组合的四成。”尽管香港豪宅3 到4 厘(3%-4%)的年投资回报在大陆炒房团眼里不值一提,但在港人看来还是满意的回报水平。在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流动性充沛的情况下,3 到4 厘的稳定回报是港人获得财富稳步增值的途径。

  2007 年下半年,贝尔斯登倒闭引爆的“次贷”危机升级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2008年9 月中旬,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第三大投行美林委身美国银行、美联储接管全球最大保险服务商AIG 更是引发全球恐慌。参与制造地产泡沫的开发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受到了审判,香港这个一贯仰国际资本市场鼻息生存的金融中心城市,无论是楼市还是资本市场,都表现了相对的稳定,难得一见地成了避风港。

  对此,赵国雄告诉《地产》记者:“香港人传统喜欢买砖头,与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投资者相比,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香港中原的何兆棠也认为,金融海啸后,很多投资者将会把资金从金融市场转向楼市,这对楼市会有促进。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将本文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