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移民八成为教育 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大不同
八成人移民为了教育,一句话,道出中国教育移民的热潮。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推出利好移民政策,中国人也掀起一股探讨移民欧洲接受欧洲先进教育的潮流。那么欧洲的西方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何不同?一起来看一下。
西方人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再之,西方人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西方人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成人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有人说,西方教育“鼓励创新”,而中国教育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人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会过多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一些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从西方准则来看未必合理,在这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参考一下。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的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不满和痛苦。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
认为越用功越好,睡觉懒惰: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其实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目前中国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人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国人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