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讲述温馨的养老院生活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描述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今已被美国养老院完美诠释了。
我们来听听一位移民者王琳的亲口叙述:
我的母亲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常青退休社区”养老院。这家养老院是全美养老院系统改革运动试点,他们根据老人的心理特点,采用新颖的方式来使移民美国生活在这里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温馨。
营造家庭氛围
养老院工作人员注意倾听老人心声,努力营造家的氛围。
移民美国的母亲入住这家养老院7年。护工每晚帮助母亲入睡,轻轻亲吻她的脸颊。母亲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互动“有趣且令人尊敬”。养老院还取消固定“叫起”时间,根据每名老人的需要,逐一安排起床。护工根据每位老人不同需求,待他们“自然醒”,再送上早餐”。改革旨在把养老院住户的意愿和尊严放在第一位。一些试点养老院已取消严格探视时间,并安排不同性别老人成为“室友”。
放弃医院模式
美国现阶段大多数养老院以类似医院形式运营,注重疾病治疗,强调保持安静。传统养老院的护士往往选择凌晨5时量血压,原因是这时恰好赶上护士换班。在试点养老院,护士不会“定点”向一层楼的老人发放药品,而是按老人需要逐一送药;为防止老人摔下床,普通养老院通常配备护带等设备,“常青退休社区”等养老院却取消这些设施,依赖护理人员的耐心看护避免老人摔倒。长长的走廊,中间一个护士台,传统养老院往往采用医院病房格局安置老人;在试点养老院,通常10至30名老人组成一个“家庭”或“社区”。
养老院往往给患有心脏病的老人提供“无盐饮食”,这样做虽能延长老人寿命,却不能让老人吃得开心。
鼓励“主动参与”
传统模式中,我们告诉老人,我们要照顾你们了,似乎他们很无助。但新模式中,有能力的老人可以成为“志愿者”,帮忙准备饭菜、摆桌子、扫地等。这种活动让老人们感觉到他们仍然具备生活能力,就像在家中一样。还组织部分老人为那些买不起文具的孩子缝制书包,把尺子、笔记本等文具放入书包中。
他们视老人为“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关爱的人。
彰显不同个性
“常青退休社区”还给每名护工、老人以及他们的亲属灌输新观念,即每位老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要比他们生病时间长。院方认为,入住养老院前,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精彩的生活。养老院在每间卧室门前安装一个“身份箱”,鼓励老人们展示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兴趣爱好。
因为“常青退休社区”照顾老人个性化需求,眼下有很多老人排队等待入住这家养老院。这种情况在普通养老院不常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美养老院现阶段平均入住率为86%。
避免贴上“标签”
彰显个性化同时还要避免给老人“贴标签”。传统养老院中经常可以见到某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卧室房门紧闭。“常青退休社区”有效消除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焦虑感,往往鼓励他们融入大家庭。
老年痴呆症患者默特尔•特伦布莱现年101岁,3年前入住“园艺场村”。同住这家养老院的玛丽•安妮•达菲说,特伦布莱曾经是一名艺术家。3年来,我们让她参与每项活动。做手工时,我们会问她哪种颜色最合适。她的护工每周都要给她涂指甲油。
医护长期“磨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护人员和老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而这种关系需要两者长期“磨合”建立。
传统养老院认为,经常轮换护士或护工能够让他们了解每位生病老人病情。新模式认为,派护工或护士长期照顾一名老人效果更佳。如果护工照顾某位长期卧床老人仅数天时间,他可能观察不到老人肤色的细微变化,而肤色变化正是老人患褥疮前兆。老人生褥疮、摔倒、体重下降是养老院面临的三大难题。但几年来,这三大问题的出现率明显下降,原因是这家养老院安排固定人员照顾老人。